当前位置 淮安市档案馆 档案学会 学术成果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分报告之十
发布时间:2006-09-04  【关闭

 

  现代城市是一个多功能的、社会化的、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大系统,从规划、建设到管理都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下管线将不断增加,城市立体化越来越明显,城市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要规划好城市、建设好城市、管理好城市,离开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活动真实记录的档案是不可想象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里有几个来自主要为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提供服务的城建档案馆的统计数据:佛山市城建档案馆从1996年至2001年,共接待查档1万余人次,提供档案1.3万卷次,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14.7亿元。南京市城建档案馆从1981-2000年,共接待查档1.27万人次,提供档案3.2万卷次,产生可测算的经济效益3.3亿元。而据不完全统计,在1993-1996年这四年间,全国城建档案馆共接待查档73万人次,提供档案165万卷,产生可测算的经济效益约15.8亿元。

  这里还仅是从城建档案部门得到的数据,不包括综合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乃至各单位档案室的统计。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并按规划实施,是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的前提。可以说,从有了城市开始,就有了规划。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规划的基础性作用也越来越显现出来,人们形象地把规划称为城市建设的“龙头”。

  而城市规划工作,与档案工作有着解不开的缘分。早在1981年,时任国家档案局副局长的李凤楼同志在城建档案工作长沙座谈会上就指出:“制订城市规划需要分析城市的现状和发展历史,在这里,获取、掌握城市的各种基础档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离开城市的基础档案资料,城市规划将无从着手。”可以说,没有档案,规划工作寸步难移。

  1、编制规划的基础资料

  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编制一部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详细规划,无论是分区规划,还是专业规划,首先必须拥有大量的基础档案资料。包括城市测量资料,主要是规划地区的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城市勘测资料,主要是规划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城市气象资料,包括温湿度、降水、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城市水文资料,包括:江河湖海水位、流量、流速、防洪区、蓄洪区等;城市历史资料,包括城市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以及历次规划成果以及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等。只有在掌握这些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规划工作者才能分析这些基本情况与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扬长避短,正确地给城市定性,正确地分析和预测这个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来。否则规划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任何一个城市在编制城市规划时,查找资料都占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在规划工作的组织系统中,也都专门设有资料小组,负责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

  这一点,从各地城建档案部门的服务利用统计中就可以看出:每一次城市规划的修编,都带来了利用量的明显上升,形成一个个利用小高峰。比如,改革开放后,江苏省淮安市曾先后五次编(修)城市总体规划,每次利用档案的数量都在200卷以上,其中,1998年在编制《三淮一体发展战略规划》时,就利用档案485卷,包括历次规划资料,各种地形图、现状图,以及搜集来的其它城市的规划资料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外市特别是先进地区、与本市有某些相同特色的地区的成功经验,不仅可以作为借鉴,还能使规划工作者开拓思路、获得灵感。因此,许多城市在编制本地规划时,都会收集其它城市的规划档案资料,以作参考。淮安市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就收集了十多家外地的规划档案资料。特别是在近年的广场规划中,受到大连市的影响最大。近几年相继落成的新世纪广场、大运河文化广场、黄河广场、健身广场等,至少从思路上来说,或多或少都受到大连市市民广场建设的影响,有的甚至在形式上也有大连广场的影子。

  2、规划工作者的得力助手

  进行城市规划,不仅需要那些历史数据,同时,更需要一些现实的数据。因此在规划工作中,除了查找资料,还需要进行现场勘测,以获得一些实际数据。而事实上,这方面的数据也可从有关档案中获得,充分利用这些档案,能给规划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995年,江苏省淮阴市(即现在的淮安市)由市政府牵头,委托省地震办编制《淮阴市市区抗震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些地段的地质勘察资料。一般而言,这就需要组织地质勘察人员进行实地勘测作业,钻孔、测绘,得出所需的数据。正在他们商谈由谁来勘测的时候,一位熟悉档案的同志提出,现在搞工程建设,在施工前均要进行地质勘察,提交地质勘察报告,如果找到这些地质钻探报告,就能得到所需的数据,这样就可以省去现场勘察了,还能节约一大笔钱。这一提议,得到了专家的赞同,于是他们派了两名同志到市城建档案馆查阅有关档案。在市城建档案馆,他们共查阅了市区大约70平方公里范围内各类工程竣工档案235卷,从中复印有关图纸349张,获得了他们所需的大部份数据。仅此一项,不仅为他们节约资金18.9万元,而且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的工作得以提前完成。

  许多档案馆,特别是城建档案馆还围绕服务于规划工作这个目标,利用馆藏优势,积极开展编研工作,使馆藏档案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也方便了规划工作者的利用。大连市城建档案馆开展了对日伪时期至解放后新旧街名、各项建设资料的收集汇总工作和对全市工厂、机关、团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系统建筑概况等全面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大连市新旧街名汇编》(附图十张)、《大连市工业建筑概况资料汇编》、《大连市行政经济、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建筑概况资料汇编》、《大连市教育、科研、文体、医疗卫生建筑概况资料汇编》等资料汇编。这些档案编研成果无疑给规划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我们知道,一般资料,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纸,给人的感觉都是平面的,直观性比较差。为此,不少地方的城建档案馆还利用馆藏丰富的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各种建筑物的立面图等档案资料制作成城市模型。这些模型,直观性很强,一目了然,因而深为各级领导及广大规划工作者所喜欢。因此,有人形象地把档案比喻为规划工作者的得力助手。

  3、后续规划的不竭源泉

  城市规划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不要说短期规划,就是长期规划,也只是几十年而已。不仅如此,在规划标明的有效期内,还要根据形势的需要对规划不断地进行修订。因此,可以说,现在的规划文件,又是将来进行规划修订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查看过去规划资料,就成了每次修编规划的必修课。

  1980年,南京市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就利用了1953年以来各个阶段的规划基础资料、现状档案资料和总体规划图共489份。2000年6月至2001年10月,南京市规划局对《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进行了局部调整,南京市规划局的一份材料中对档案资料的作用作了如下的评价:“1.在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上得到借鉴:通过调1990年初《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工作的有关规划编制方案的资料,为开展总体规划调整工作、成立组织编制机构、推进总体规划调整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2.在规划实施回顾评价方面提供了实例资料,本次总体规划调整是在对1990年编制的城市规划实施10年情况进行回顾基础上提出总体规划调整思路的,档案室详细完善的规划管理资料为完成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在规划实施政策制订方面提供了有力依据。档案室作为国家、省、市政府有关政策法规的保存单位,丰富及时的政策法规文件,为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制定2010年城市发展策略和规定实施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建设是将规划从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包含着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图纸设计、工程施工、监理、竣工投入使用和维修(包括物业管理)等箸多环节。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档案。

  1、方案设计的参谋

  方案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方案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建设活动能否获得成功,城建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而档案,作为前人或过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无疑在方案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经验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总是非常重视对档案的利用。

  首先,在任何一个城市搞建设,都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必须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因此,搞方案设计,首先就必须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这个城市在规划方面的要求,否则,方案设计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某局花几百万元在路边建了一栋职工宿舍楼,刚刚建成,却被告知占了红线,是违法建筑,要限期拆除。该局不服,认为自己在建房时已经主动向后退了,根本不占红线,完全符合城市道路管理的有关规定,他们还拿出了红线图。规划人员一看,才明白怎么回事,原来,这条道路原来规划的是次干道,而现在成了主干道,道路红线控制范围当然就变了。而该局所出示的红线图,就是旧的。按照原来的道路规格,他们没有占线,而按现在的道路规格,他们的宿舍楼近一半在红线内,只得拆掉,白白损失了几百万元。

  其次,档案可以为方案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并加快设计进度。屹立于上海黄浦江畔的东方电视塔,高度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它的建造涉及许多科学问题,特别是有关气象科学方面的风速与风压问题。为了取得这些基本数据,设计单位组织专家查阅了气象部门保存的近百年来上海的气象资料,测算了川沙、徐家汇、龙华、莘庄等地区1951年至1990年气象档案中对风速、风压的记载。并根据气象档案历年记载,测算出陆家嘴边界内不同高度的30年、50年、100年、500年一遇的风速,并查证了1400年至1990年间上海大风灾害档案资料,为科学决定东方电视塔的基础、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的、具有决定性的数据。

  相反,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档案资料,不但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会使方案失败。2001年,某市为了改善一个十字路口交通拥挤的状况,决定在这里修建地下通道。由于是首长工程,时间又紧,设计部门没有进行详细地勘察,更没有对周围情况进行了解就画出图纸交给施工单位。结果,施工队忙了一个多月,在交叉口挖了一个大坑,就被迫停工了。原来,在施工中,技术人员发现,这个地块属于软土地带,根本无法修建地下通道,而且,跟踪监测又显示,施工打桩已给周边几幢楼房带来了安全隐患。最后只得把挖好的坑填上。

  再次,利用档案,借鉴前人成果,可以为优化方案提供依据。南京市玄武湖是国务院审定的首批国家重点风景胜地钟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周边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不断排入湖中,湖水水质下降、污染严重,生态受到严重破坏。1998年,南京市政府决定治理玄武湖,并把其中最关键的清淤工程列为市政府1998年城市建设奋斗目标和“三年面貌大变”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为此,市政府要求市建委等有关单位研究制订清淤方案。在方案论证期间,市城建档案馆在玄武湖公园档案中筛选出41卷有关玄武湖历年清淤的资料,这些档案材料成为专家们制订清淤方案,特别是清淤深度、清淤量测算的重要依据。在档案资料的帮助下,专家组决定采用“排水干塘清淤法”,工期短,效果佳,彻底解决了问题。

  1993年10月,世界第一斜拉桥——杨浦大桥建成,建设周期只有2年6个月。这主要得益于充分利用了南浦大桥档案。在制订杨浦大桥设计方案期间,有关科技人员先后查阅了南浦大桥设计图纸2000余张,从中吸取了南浦大桥设计的优越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少改进。

  另外,对于改造工程来说,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原工程档案更是无价之宝,合理利用原工程档案,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北京市第一条地铁规划于1953年,1965年7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运营。经过20多年的运营,虽进行了许多技术革新和改造,仍不能适应地铁客流大幅度增长的需要,存在着危及地铁安全的诸多因素。因此,北京市从1991年开始,对地铁一期工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在确定改造方案过程中,有关人员利用原地铁档案1300多卷,仅图纸就达4000多张,为方案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2、工程维修、改造的指南

  工程建设是百年大计。为了维持工程的功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并尽可能延长它的寿命,就需要不断对工程进行维护,甚至改造。要做到这点,靠什么?靠工程师的记忆?显然不行。1980年,万里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会议上就说:“谁也活不了多少千年,几百年也活不了,就是依靠我们历史地如实地记载嘛!”

万里同志一贯重视工程档案的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他任北京市副市长时,就抓了北京市十大建筑竣工档案的补建工作。“文化大革命”后,万里同志一出来工作,就对人民大会堂的工程档案表示关心,为什么呢?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是我这一代建设的,假如下一代,那里边哪一个管线出了问题,哪一个管道出了问题,他要修理,一看什么档案也没有,他就骂我,你这个人连档案都没有留存下,要修理怎么办?”

档案作为工程建设的真实记录,在工程维护和改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天津市的金钢桥座落在三叉河口的闹市区,是南来北往的咽喉要冲。近年来,因车辆行人流量大增,经常造成交通拥挤堵塞现象。为此,市有关部门决定对金钢桥加宽改造。市档案馆为市政工程道桥处提供了该桥的设计资料,从而为设计人员合理利用现有基础,正确设计改造方案提供了必要的数据,节省了经费开支,而且加快了改造进度。

  相反,如果没有档案,维护和改造就很难进行下去。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某市一座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桥梁,因近年来交通量太大、负荷太重,成为危桥。是拆了重建,还是对原桥进行维修,有关部门领导从节省费用考虑,倾向于加固维护。但在制定加固方案时,遇到了麻烦:这座桥的设计图纸找不到了,设计部门没有,施工单位没有,档案馆也没有。后来找来了几位当初参与桥梁建设的人,结果,这几位同志争了半天,谁也不服谁,但是,谁也都不敢打包票。最后,只得把桥拆了重建。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不少历史悠久的著名饭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挖潜改建,由于利用了有关建筑技术档案,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锦江饭店利用档案挖潜改造,增加客房245间,床位490个,接待能力增加50%。按当时床位计算,相当于新建一个上海大厦或两个达华宾馆。而全部改造费用,仅为新建相同床位、相同标准宾馆投资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档案信息资源不仅为维护和改造提供了依据,使维护和改造成为可能,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

  近年来,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对旧建筑使用定向爆破是一种常用的手段。这同样需要利用档案。1998年,无锡市对三阳广场进行改造,需要拆除部分沿街建筑,其中鸿运大酒店也列入拆除范围。因建筑物地处市中心,交通十分繁忙,周围建筑多,地下管道复杂,采取定向爆破是唯一可行的实施方法。负责爆破的技术人员首先到无锡市城建档案馆查找到了该酒店的全套建筑结构底图。由于有图纸做依据,技术人员得以根据该酒店的结构特点合理地布置埋设点,从而使爆破工作圆满完成。相反,某市在对一栋办公楼进行爆破时,由于对档案不重视,事先没有详细了解该办公楼的结构,结果一阵浓烟过后,大楼只倒了一半。原来,这幢表面上看是一幢的建筑物其实是紧挨的两幢楼,只是因为在外部装修时将这两座同属一个单位又挨得很近的楼实施了整体装修,使得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这是两幢楼。剩下的半边只好动用推土机等机械来拆除,既没有达到快的目的,而且还多花了不少钱。

  3、名胜古迹建设的依据

  名胜古迹是祖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和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祖国秀丽河山的精华和极其宝贵的财富。但是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以及自身老化等原因,不少名胜古迹损毁严重,如不进行修复,可能会彻底毁坏;有的地方出于开发旅游资源等需要,也要对古迹进行复建。如何复建?特别是达到“修旧如旧”的标准呢?这时,就需要档案了。因为,档案真实地记载了这些古迹的原貌,是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古迹保持原来面貌的依据,同时,修复和重建档案是说明和记载这些新建和变化的最可靠资料,也是后人研究保护和修缮这些名胜的依据。

承德避暑山庄是全国十大名胜之一。其中的建筑物由康熙、乾隆两人题名的就有七十二个。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七十二景,其中半数以上是建国后修复的。因为其中大部分由于战争等原因早已荡然无存了,到了新中国成立时,仅保存了三十多个。为了修复这七十二个景点,有关部门查阅了大量的档案,特别是绘于清代的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图,对修复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反,如果没有档案作佐证,修复工作就无从着手,即使根据道听途说硬做了,也难以恢复原来的面貌,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北戴河曾有一景——“怪楼”(又称辛柏森别墅)为美国人辛柏森于1936年所建。当时,他以其自身渊博的知识,吸收了欧洲中世纪的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构思设计,历时两年建成,乖谬情理、模样奇异。现今修建的海滨“怪楼奇园”,多取其楼的建筑艺术。但因无可供参考的原始资料,只是凭当地老人的回忆建的,因此,已无法再现其当时的迷离风采了。

  城市历史街区是宝贵的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为历史街区是一代一代累积起来的,具有创作的艺术性和时代的鲜明性以及文脉的继承性等特点。我国有许多城市都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为了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文脉,就要着眼于从整体上保护城市风貌,特别是对现存的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综合开发利用。这其中,档案信息资源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天津市是我国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强对外交流,发展旅游事业,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复有名的古文化街。天津市档案馆积极参与,他们系统地提供了历史上宫南、宫北大街主要工商业行名录,还根据档案资料对天后宫、玉皇阁、白衣庵、鼓楼、广东会馆等十余处遗址的位置、历史概况、建筑风貌等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并配有照片,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昔日街景。从而为设计人员了解旧街情况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古文化街的建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另外,通过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还可以大大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1996年4月8日,苏州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列入中国推荐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正式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苏州市城建档案馆受苏州市园林局委托,充分利用平时积累收集的大量丰富声像资料,编辑制作了专题片《苏州古典园林》(中英文双版),向世界介绍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风貌,为首次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云南建水县是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个荣誉的获得,与利用历史文物古迹档案资料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上的建水是滇南重镇,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称,曾经是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的中心,留下了大量古建筑物。如元代始建的文庙、大型木构建筑指林寺、明代朝阳楼、我国古桥梁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古林双龙桥、我国古塔群中造型独一无二的文笔塔、清代学政孝棚、书院等。被专家们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建水民居特色鲜明,从哈尼族的草顶房、竹顶房、彝族、傣族的土掌房到汉族平瓦房、坡顶青砖房,因而又有“民居博物馆”之称。在申报过程中,负责编写上报材料的同志查阅了《临安府志》、《建水州志》《建水县志》等大量历史档案资料,依据资料查证落实了现存文物古迹的始建年代及许多重要的建筑数据。

  4、灾后重建的指挥中枢

  战争以及一些自然灾害,都会给城市带来极大的破坏。在这些人为的或天然的灾害过去后,人民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如何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重建家园,重建秩序。这时候,档案信息资源,由于其忠实的记录性,显示着其决定性的作用。唐山大地震后的重建工作就是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5分,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灾难,除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外,对城市基础设施也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民用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工业和公用设施百分之九十被震毁,道路沉陷、交通断绝、排水堵塞、污水井被废墟埋没、城市供水中断,路灯停电,全市所有事业被迫全部停止。这使得劫后余生的人们依然陷于深重的灾难之中,随时还会有死亡的危险。

  党中央一声令下,十多万解放军和医疗队伍从四面八方赶到唐山,但是,由于情况不明,救援工作无法展开。在这紧急关头,市城建局从废墟中扒出唐山市五万分之一的全图和市区万分之一的地形图2300多份,从而使救灾指挥部得以从容调动救灾人员,分赴各个救灾现场,有部署、有秩序地投入救灾工作中去,空投救灾物资也及时投到指定位置,使许许多多的人民群众及时得到了抢救。

  随着救灾工作的进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地震造成给水管网破坏达440处,整个城市供水全部中断。而当时正值酷暑,饥渴使群众把防空洞浴池、游泳池中的积水,甚至坑塘的污水都喝光了。就在这关键时刻,省建委及时派人送来了万分之一唐山管网现状图,同时,市城建局也从废墟中挖出了全市给水管网现状图和五百分之一的分区给水管网现状图,以及两个水厂的主要构筑物的设计档案。由于有了依据,抢修时能做到情况明、底数清,仅用了11天,就恢复了部分管网,部分地区强行送水,又经过两个月,就恢复水源井31眼,抢修大管网350余处,小管1000余处,恢复供水干管120公里,达到震前的77.6%,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

  由于地震使全市排水系统破坏严重,震后的大雨造成了大量的积水,卫生状况恶化。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市城建局提供的两千分之一和万分之一排水管网现状图,很快就疏通了83%的管道,基本解决了排水问题。

  地震造成了全市数十座桥梁全部震塌、倾斜、移位。由于有了图纸,在年中就完成了胜利桥、河北桥、建华桥等3座大桥的修复工作,使唐山的交通得以恢复,为救灾物资的及时运送提供了便利。

  此外,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档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唐山市城建局1979年底的统计,震后的3年时间里,参加唐山建设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人员,到该局索取或查阅档案资料达五千八百四十多人次。至于利用各单位自己保管的档案资料的,更是不计其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这次地震中,一些单位由于档案保管不全,给重建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比如,市政部门没有找到人口分布档案,指挥部对人口分布及密度情况掌握不准,部署救灾力量就不能突出重点,因此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唐山市政公司在建设路北端挖下水管道时,因为不了解地下管线情况,结果铲车铲断了通往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以及沈阳方面共39路长途地下邮电电缆,严重影响党、政、军的正常通讯达102分钟。

  唐山大地震虽说是个特例,但却是档案发挥巨大作用的集中体现,因此,至今仍作为经典例证记载在档案学方面的教科书中。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生地,洪灾、风灾、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不时威胁着不少城市,特别是我国的一些大江大河,每年都会有或大或小的汛情。近年来,长江、黄河、淮河都发生过百年未遇的大洪水,给沿岸的城市带来了灾难。党中央近些年也强调要建立灾害预警系统,防患于未然,党的各级干部要有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也为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加强对这方面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城市作为自然、经济和社会实体,在多系统、多层次的复杂因素中不断发展,不但要进行生产性的建设,而且要为现代化生产、商品流通和人民生活提供畅通便捷的交通、通讯和完善的公用设施,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赏心悦目的城市景观。同时,也要使城市建设与城市规模、城市经济、自然环境、人民生活需要、城市的发展相适应和相协调。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对城市的各项建设进行管理,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依据国家政策、法令及城市规划等技术原则对城市建设诸方面实施控制和管理,使城市各项建设协调发展,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综合体,它是一个时刻都在变化的动态大系统,城市空间结构复杂,城市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巨大。面对这种情况,要搞好城市管理,使城市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各项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样离不开档案信息资源。

  另外,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支持系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全面、准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才能保证管理中从决策到实施的科学性。而档案信息资源,则是这个系统中的重要信息流。

  1、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条件

  现代化城市的立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地面上高楼林立、道路纵横,而且向地下和空中发展的速度加快,几十种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管线之间寸土必争,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使这样复杂的城市实现有序化管理,主要靠真实、准确和完整的档案信息资源。

  1993年4月4日,南京医科大学整个教学区突然全部停电,累计达83小时,电化教学全部中断,所有科研工作被迫中止,大量试剂失效,长时期辛苦所得的标本全部报废,存于冰箱内精心培育的活体标本坏死,50多个科研项目被迫停止,包括国家“八五”攻关课题3项,中日、中美联合课题2项,新技术开发课题5项,以及18项省级课题,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人民币200万元,在学科研究上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而造成停电的直接原因是南京华丰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挖土作业时,没有到相关部门查阅施工地点地下管线情况,盲目施工,结果凿断了10千伏地下电缆。近年来,这类事故频频见于报端。

  上海市地下管线密度和复杂程度堪称世界之最,而事故率却是相当低,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得益于该市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视。1987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上海市档案局时说:“我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从市政建设工程中的管道问题开始的。从去年以来,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屡次把管道挖破了,因此我就想到这个问题。……我有这么一条建议,对于历史欠的旧帐,应该采取这么一个措施:必须临时调集一定的力量,把这个工作补做好……趁现在‘活字典’都在,你不下决心尽快补做好的话,将来就无法补救了。……反正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说是为了省人,宁肯竣工图不要了,那就本末倒置了”。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指示,上海市在1989年就成立了地下管线普查办公室,对全市地下管线进行调查、补测和建档,编制出5378幅地下综合管线图,构成了上海地下管线比较完整的档案,并建立了地下管线数据档案库。这一举措立即收到了成效。据统计,1990年上半年,上海市地下管线事故率比1989年同期下降38.2%,特大、重大事故第一次下降为零。

  但就整体而言,国内还有许多城市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挖断自来水管线,造成居民供水中断;挖断电力电缆,造成大面积停电;挖断电信电缆,造成通信中断;挖断煤气管道,造成煤气泄露甚至引发爆炸事故等事故频频发生,究其原因,表面上是施工单位野蛮施工造成的,但从深层次看,还是由于对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重视不够。可以说,如果没有档案或档案不完整、不真实,城市管理就寸步难行。

  2、依法管理的重要凭证

  以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我们同样要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城市。而档案,以其本源性、真实记录性,成为执法部门依法管理、执法对象(包括单位和个人)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最有力的凭证,往往成为解决纠纷、维护权益的关键证据。

  为了提高城市整体形象,为市民打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近年来,许多城市都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环保模范城以及国家园林城等活动为目标,加强城市管理,特别是市容市貌的管理。在对那些有碍市容市貌的沿街违法建筑进行清理过程中,不少当事人为了一己之利,对拆违工作横加阻挠,甚至颠倒黑白,四处上访告状。有个别城市采取动用警力等手段进行强制拆除,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而不少城市则坚持走以法治违的道路。他们根据这些违法建筑要么是没有办理相关手续私自建的、要么就是没有按照规划部门审批方案建的这两大特点,主动到档案部门查阅规划管理档案,以档案为凭,进行说服教育,使大部分当事人心服口服,积极配合拆违工作;对少数面对事实仍无理取闹者,则通过法律手续予以解决,从而使拆违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各地的旧城改造步伐都在加大。旧城改造,因为要涉及千家万户的拆迁安置,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除了会给国家、单位和个人带来重大损失外,甚至还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各地政府对此事都很慎重。拆迁安置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确认将拆的房屋合法性的问题,这对于计算拆迁补偿费用(其实也就是拆迁安置的焦点和核心所在)有着决定性作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查找房屋的报建手续。因此,每次拆迁,有关部门首先就要到档案部门查阅档案。2000年夏天,中关村科技园建设中就遇到一个难题,永定路街道在办理铁家坟一带农转非住户拆迁问题时,一住户为向政府索要拆迁费拿出了一份假《建房审批表》,对拆迁工作百般阻挠,使拆迁工作无法进行。为了查清此事,拔掉“钉子户”,永定街道办城管科的同志到区档案馆调阅档案,以无可辨驳的证据,证实该住户所提供的《建房审批表》确属伪造。拆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由于有了档案作依据,政府在解决拆迁安置问题时,心里有底,使合法建筑能够获得该得的补偿,违章建筑的户主也无机可趁,顺利地化解了各种矛盾。

  另外,土地纠纷近年在城市管理中也较多见。1997年7月13日上午8时,云南省曲靖市妇幼医院78套集资楼破土动工,11时30分,南关十六村的文春生等数十名男女老少涌入施工现场,把施工队放线拔掉,木桩取走,施工被迫中断。原因是文春生等人认为这块地是属于南关十六村的。医院一位老同志回忆起医院与南关十六村的土地遗留问题有过协议,结过案。于是到档案部门查阅档案,终于查到一份于1992年签订的《关于曲靖地区妇幼医院与曲靖市南关十六村处理历史遗留土地纠纷的协议》,此协议详细记载了遗留土地处理的全过程及处理原则、范围、结论,当时参加的双方人员的签字等。据此,市土管局下发了“关于妇幼医院与城关镇南关十六村土地权属问题的答复”,认定妇幼医院对该处土地享有使用权,从而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3、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坚强后盾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档案是城市建设的真实记录,不仅体现在对建设结果本身的记录上,还包括对建设过程(从工程立项到设计、施工、验收)的真实记录。通过查验档案,可以看出建设项目申报手续是否完备、是否进行了公开招投标、是否有违规分包转包行为、施工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施工是否按规划和设计的要求进行、所用材料是否合格、是否按要求进行了检验、是否进行了工程监理、是否组织了竣工验收等等。这些情况,无一不关系到建设的质量。因此,档案对于建设项目质量,有着最权威的发言权。

  震惊全国的重庆綦江虹桥垮塌事件的处理就是充分的证明:1999年1月4日18时50分,刚刚建成通车两年零322天的重庆綦江虹桥突然垮塌,造成40人死亡,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28万余元。这一悲剧发生的根源何在?国务院派出的事故调查组除了对事故现场进行检测分析外,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取证,主要是查找该工程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档案资料,查阅了相关的会议记录。结果发现这项重点工程居然是在无有关职能部门的立项论证报告、项目建议书、立项请示、计委的立项手续和国土规划手续的情况下决定修建的,而且,修建过程中既没有工程监理,也没有质量检测,完工后又未经质检部门验收就投入了使用。另外,还存在有关领导插手将工程违法转包给无施工资质的包工头的情况。根据上述情况,从而断定这是一起特大责任事故。正是由于有了档案这双可以洞察秋毫的“火眼金睛”,在1999年3月26日至4月3日举行的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中,公诉人揭穿了有关责任人的种种谎言,让事实大白于天下,使包括该县原县委书记张开科在内的有关责任人得到了应有的党纪、政纪、法律处分。

  针对工程质量事故频发的状况,国务院于2001年出台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其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完成建设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二)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三)有工程使用的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进场试验报告;(四)有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分别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五)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保修书。五个条件中有四个是各种资料。《条例》的第十七条,则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项目档案。《条例》第五十九条,则对不报送档案的行为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些规定,既是对从血的教训中得来的经验的总结,也进一步加重了档案作为工程质量保护神的角色。

  总之,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03年10月13日,《中国建设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文章:《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石——我国城建档案事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将档案称之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石”,这种说法,绝不是夸张,而是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城市建设中重要作用的真实的、权威的概括。

 

                              (执笔人:许歆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