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安市档案馆 档案学会 学术成果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总报告
发布时间:2006-09-03  【关闭

 

  1984年9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经济参考》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自那时以来,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但成为我国档案界集中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成为各级档案部门极为重要的工作实践。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档案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概述

  所谓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就是档案管理部门根据社会需要,从馆(室)藏档案资源中发掘有用的信息,进行编目或编纂,广泛地、主动地、迅速地、准确地以多种形式和渠道提供高质量的、系统的档案信息。所以,它主要包括开发的客体要素——档案信息资源及其内容、价值,开发的主体要素——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队伍。当然,广大的档案利用者也是开发队伍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各级档案部门,所以,这里的开发队伍主要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室从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

  1、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构成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我们留存了异常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如果主要按时间划分,可以分为古代档案、近代档案、现当代档案。不同载体的时间比较久远的甲骨档案、金文档案、石刻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等,因兼具文物性质,大多保存在博物馆。档案部门保存最早的纸质档案是唐代的,距今已有1200多年,共6件,收藏在辽宁省档案馆,实为世界无与伦比的历史珍藏。公元14世纪以后的元代档案,基本上都保存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

  档案部门保存的近代档案、现当代档案是构成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成分。这部分档案如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又可以分为历史档案和现行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代档案即为历史档案,又分为旧政权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当代档案即为现行档案。我国历史档案卷帙浩瀚,它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以及各省、市(地)、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是明、清历史档案,计1100余万件(册),其中,绝大部分是清代形成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是民国时期的历史档案,数量达137万卷。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则是五四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形成的73万多卷革命历史档案,另有资料180万册、声像档案10000多盒。当然,明清档案、民国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主要集中保管在三个国家级档案馆,而各省、市(地)、县档案馆也不同程度地收有数量不等的历史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

  构成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最主要成分的是现当代档案即建国后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形成的现行档案。这部分档案占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70%以上。这是因为,建国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档案工作,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不但设立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保管机构,而且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文件,在全国逐渐形成一支数以百万计的档案专业队伍,从事着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

  从档案信息资源的收藏单位来看,主要收藏在各级档案馆、室。我国从中央至县有国家综合性档案馆3070个,收藏着不同时期的档案1.6亿卷(件)、资料4000万册。另还有国家专门档案馆223个,部门档案馆162个,企业档案馆228个,事业单位档案馆26个,也收藏着一定数量的档案资料。我国各级各类档案室数以万计,收藏着几乎与国家综合性档案馆数量相当的档案资料,其中档案1.5亿卷,资料3400万册。当然,还有一些兼具文物性质的档案收藏在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等,一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散存在社会或个人手里。

  从档案信息资源的门类来分,建国前的历史档案绝大部分是文书档案,各级国家综合性档案馆收藏的现行档案也几乎是文书档案的“一统天下”。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科技档案工作的开展,在企事业单位,各种图形图纸、工艺等科技档案日渐增多,以至在数量上和党政文书档案相当甚至有超过的趋势。在此之后,人事、病历、财会、诉讼等各种专门档案相继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办公自动化也产生了大量电子档案。

  从档案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建国前的历史档案绝大部分是纸质档案,只有少量的照片档案、录音档案。建国后的现行档案,在纸质档案为主的大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档案的载体形式呈多样化的趋势。不但照片档案、录音档案的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出现了影视档案。另外,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又添加了缩微档案(胶片、平片),机读档案(磁带、磁盘、穿孔卡片、光盘)等。

  2、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优势

  档案的本质是信息,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大门类。因为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所以,它是原生信息,本源性是档案信息最主要的特点,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信息系统的基石之一,处于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图书、资料、文献、情报等其它信息内容都是档案派生和加工的结果。由于档案是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是人们社会活动的附带产物,具有自然的天性而无人为的痕迹。所以,它对现实存在的反映最为直接,它在记载历史的发展、确定事物的原貌、印证事实方面,比其它信息有着更突出的优势。因此,档案信息是权威性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可靠性的特点,成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重要的信息资源。

  从档案的产生和运动过程来看,构成每一卷档案、每一个全宗之间的文件都有着有机的内在联系,而且每一全宗的档案将随着这一立档单位的存在和发展而逐渐增多。档案所具有的这种回溯性、联系性、积累性的特点,相对其它信息资料都较为明显。我们通过档案,既可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更能为现实的研究、决策和预测未来提供基础,为人们历史地全面地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提供优越的条件。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中央档案馆成立40周年题词所提出的:“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学会会长戴逸教授认为档案与其他史料相比,具有直接性、丰富性、系统性三个显著特点,这基本上概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优势。

  随着档案事业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档案的领域和门类不断拓宽,载体形式趋于多样化。档案的价值和作用也愈来愈大。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档案是全党、全国人民各方面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不仅对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素质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中央领导同志对档案的价值和作用,作出如此高度和全面的评价,充分体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独特优势,是其它信息所无法比拟的。

  从我国各级档案馆所收藏的档案信息资源来看,其价值也是比较珍贵的。中央档案馆保存的革命历史档案主要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传播马列主义,筹建共产主义小组,创建中国共产党等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献;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历届中央全会的档案文献;中共中央颁布的各种决议、决定、指示和通告;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来往文电;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人的手稿、书信等;苏兆征、方志敏、恽代英、瞿秋白、叶挺等烈士的狱中日记、著作、遗嘱等。这些十分宝贵的档案文献是研究中共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现代史的第一手史料。此外,陕西省档案馆珍藏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及所属机构的档案,河北、山西、山东等省档案馆珍藏的晋察冀、晋冀鲁豫、太行、北岳等地区的档案,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中央和地方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论和实践的极为难得的珍贵文献。江西、四川、贵州、福建、广西等省档案馆收藏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档案,对于研究红军及其长征,中央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都有着极其重 要的价值。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清代档案,内容包括中央和地方70多个衙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天文、地理、民族、外国侵略、农民革命,以至宫廷生活、典章制度等各方面,其中还有满族入关前的“满文老档”、“满文木牌”等档案,堪称17至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文献宝藏。所以,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称之为“近代史的宝库”。此外,收藏在其他各省档案馆的明代辽东都司档案和清代盛京档案,四川巴县的清代地方衙署档案,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和寺院的政教档案,以及山东曲阜孔府档案,太平天国的档案和沿海各地海关的税务档案等等,都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民国时期的历史档案,主要是自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前,凡属南京临时政府、广州大本营和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的汪精卫政权等中央一级机关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和政党等形成的档案。内容主要有中央政权机关制定的各种法规、制度、施政方针;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孙文亲自签署的大批法令和文电、就任和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文件;孙中山亲笔写给廖仲恺、胡汉民、蒋介石等多人和日本友人犬养毅的信;有关平定陈炯明叛乱、镇压商团事变、支援省港罢工、第一次北伐等文件。另还收有反袁世凯称帝、南北议和、善后会议、张勋复辟、曹锟贿选、直皖奉军阀和各地军阀历次混战、镇压群众运动以及二次北伐、新军阀混战、十年内战、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档案。这些档案是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现代史和革命史的宝贵资料。

  此外,保存在上海、天津、南京、苏州、南通等地档案馆的大量民国档案,也各具特色。如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和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的档案,天津市档案馆收藏的河北邮政管理局(1877—1949年)、天津广仁堂(1878—1949年)、天津市商会(1903—1950年)档案,苏州市档案馆收藏的苏州商会档案、市民公社档案,南京市档案馆收藏的中山陵档案,南通市档案馆收藏的张謇创建的大生企业档案,湖北省档案馆收藏的汉冶萍公司档案,福建省档案馆收藏的“福建事变”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青岛、南京等地档案馆收藏的海关档案等。这些档案都比较系统、完整,真实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研究和利用这批档案,对进一步理清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等许多历史问题,都有重要价值,特别对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当然,收藏在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数量上占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绝大部分的建国后形成的现行档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着直接的查阅利用价值。这部分档案具体、详实地记录着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全面、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活动。这些数以亿计的档案不但已成为编史修志权威性第一手资料,成为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留存后代,而且对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客观规律,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队伍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是整个档案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档案承载的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贮和输出的过程,是把档案信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为用户接收的过程。因此,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是整个档案部门全局性的一项工作,档案部门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员都与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有关,都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主动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作贡献。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一课题时,有必要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队伍进行分析。

  档案信息资源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一种人类智力资源,智力资源只有靠智力才能得到开发。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的复杂脑力劳动。因此,它对开发队伍的文化、业务、年龄等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据国家档案局1998年有关统计资料,全国有专职档案工作人员93187人。从年龄构成来看,35岁以下占36.30%,35—50岁占51.30%,50岁以上占12.40%。中、青年占整个队伍的87.60%,而50岁以上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不足15%,由此可见,我国档案专业队伍是以中、青年为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

  从文化构成来看,大学(大专)占57.1%,研究生占0.3%,双学位占0.1%,中专(含普通高中)占37%,初中及以下占5.5%。由此可见,我国档案专业队伍虽然大学(大专)文化占57.1%,但中专及以下文化竟占42.5%,所占比例太大;而研究生、双学位等高学历仅占0.4%,所占比例又太小。从总的情况来看,学历偏低。所以,要通过引进和在职教育两种方式,努力提高开发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这样,才能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

档案专业技术职务构成:研究馆员占0.38%,副研究馆员占5.46%,馆员占38.08%,助理馆员占39.46%,管理员占16.62%,由此可见,我国档案专业人才高、中、初级比例不太合理。因为助馆及以下初级专业人才竟占56.08%,而副研究馆员及以上高级专业人才仅占6.84%。此种初级人才过剩、高级人才缺乏的状况,势必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同样,根据1998年对18个省、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37个城建档案馆统计资料表明,其情况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当然,经过4—5年的努力,情况肯定已有所好转,但还不会有根本性的好转。根据《中国档案》2004年第3期提供的数据:河南省省、地、县三级档案局馆共有人员2945人,学历情况:本科564人,占19.15%;本科以上14人,占0.47%;大专1607人,占54.56%;中专高中728人,占24.71%;初中32人,占1.08%。由此可见,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4.18%;情况已有所改变,但中专及以下学历仍占近30%,这一比例还是大了。河南全省档案系统共1039人具有专业技术职务。其中,高级56人,占5.38%;中级428人,占41.19%;初级555人,占53.41%。由此可见,初级人才过剩而高级人才缺乏的情况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河南省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上代表全国的平均水平。总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队伍要在中、青年为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学历人员的培养,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迫切需求。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经过党的十二大,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屈指算来,这个新时期只有四分之一世纪,但它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体系基本建成。我们无论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还是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举世公认、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课题研究总报告的这一部分,就是要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分析,肯定成就,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及其不足,提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对策,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1、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档案事业已成为党和国家一项极其重要的事业,成为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经济与经济发展对档案信息依赖程度提高,需求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它要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其提供信息保障。20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我国档案事业正是在加强各方面基础工作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不断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中得到长足发展的。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当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我国档案事业还处于恢复整顿时期,由于要解决“文化大革命”中或“文革”前遗留的一系列问题,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迎来了第一个高潮。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了篡党夺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捏造事实、颠倒黑白,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了一系列的冤假错案;党在1957年以后,开始偏离八大正确的政治路线,而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在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错误地处理了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另外,为了备战和革命化的需要,还将大批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动员、安排到农村,一方面给他们生活上造成了困难,另一方面导致社会不够安定。要实事求是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查证历史的原始记录——档案。档案成为平反冤假错案、推倒一切不实之词、落实党的各项政策不可替代的权威依据。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第二个高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主要是以提供档案为编史修志服务为主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政治上一系列的拨乱反正,达到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农村改革获得极大成功,农民温饱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物价稳定,市场繁荣,国民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国泰民安,盛世修志。特别是各地各级党史部门、方志部门逐步成立以后,开始了地方史志的研究、编修工作。编史修志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档案资料的查阅、分析研究和撰写。此次利用高峰的特点是:一是利用档案的时间跨度大,不仅要提供建国后的档案,而且旧政权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利用率也比较高。二是利用档案的系统性。例如,编写专业史,就几乎要调阅这一立档单位的全部永久、长期档案,并大批量地摘抄或复制。由于馆、室藏的局限,编史修志人员往往在查阅本地区档案馆和本单位档案室的档案之后,还要到外地有关档案馆、室查阅资料。这就促成利用高峰具有全国性的特点。

  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和文化建设上的编史修志,这两大社会需求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连续出现两次高潮。但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有着周期性的特点,它和任何事物一样,有着此起彼伏的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拨乱反正的完成和编史修志任务的告一段落,主要表现为档案馆的利用高峰开始回落,甚至趋于低迷。另外,由于开放历史档案特别是大批档案史料编纂文献的出版发行,使得许多档案利用者无须再到档案馆查阅。更由于全党全国贯彻实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各级各类档案室的建立或健全,使其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另一支重要生力军,经济建设和科研第一线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战场。

  新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中央、国务院陆续作出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定、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决定等。在抓好工农业生产的同时,又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确定一系列重点工程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涌现了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新的经济领域。所有这些,都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在进行宏观决策和制定规划、计划时,需要大量的档案资料作为依据和参考;另一方面,各项具体的工农业生产建设、重点工程建设,在解决一系列难题的过程中,需要查阅档案资料。

  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此,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对人民群众开展广泛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十五大又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改革开放以来,全党一直实施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严治党,大力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档案作为资政育人的生动教材,正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工具。我们的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纪检、组织、宣传、政法、科教、文化等部门档案室,努力做好档案提供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档案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决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更大问题,接着城市改革也开始起步,国有企业先后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业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大中型企业实行承包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小型企业实行租赁制,股份制改造等,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价格改革逐步展开。以劳动力、资本为代表的要素市场形成规模,市场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国家通过计划、财政、金融和外汇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党在实行一系列改革的同时,又逐步地扩大对外开放。在兴办四个经济特区之后,又相继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作出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所有这些方面的档案信息需求,是新时期档案开发利用的显著特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所不曾有过的。改革、开放愈是深入发展,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就愈加迫切和全面系统。

  新时期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通过提供利用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档案,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除了前面所述落实政策、城镇下放居民、知青回城外,公民为了维护他们的各种合法权益,例如工龄、参加工作时间、工作性质、学历、荣誉奖励、住房、医保等,来到各级各类档案馆,要求为他们提供各类凭证和权威的第一手材料,这些利用需求虽然表现为个体的、单一的,但是因为人数众多,且持续时间长久,成为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

  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

  建国以后,在我国档案事业建设中,一直把档案利用作为整个档案工作的中心环节,并以“以利用为纲”作为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1980年5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就开放历史档案问题作出决定。5月23日至6月6日,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了省级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会议传达讨论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曾三同志在会上作了《加强档案馆的恢复和整顿,积极开放历史档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讲话,会议集中讨论了档案馆怎样加强档案的基础工作,积极开放历史档案,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研究和历史研究服务的问题,并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历史档案,除极少部分限于一定范围利用外,其他一律向社会开放。党中央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和此次省级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档案利用工作开始从封闭转向开放,从被动服务转向积极主动服务。

  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为《经济参考》的题词发表以后,我国档案界开始认识到档案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待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自此,档案利用工作由被动地提供利用向主动地开放、开发更高层次发展。

  198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批转关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请示的通知》(即中发[1985]29号文件)。《通知》向全国档案部门提出了“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战略任务和工作方针。因此,我国档案利用工作向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转变的质的飞跃,是以邓小平关于信息工作的题词和中发[1985]29号文件为标志,以开放历史档案为先导,以全球信息化为背景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及其集体对档案工作作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文件和邓小平同志的题词精神,全面发展档案馆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985年8月,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解放思想,加速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开放一切应该开放的历史档案,使开放历史档案的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服务”的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会议决定进一步开放历史档案。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历史档案的范围,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利用档案的对象。这是我国档案事业在完成恢复整顿任务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多方面要求大量地、系统地、及时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情况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提出的以开放历史档案为主要内容的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指导思想,为各级档案部门指明了工作方向。各级档案部门普遍建立编研机构,并编纂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就是贯彻这一重要指导思想的结果。

  1985年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庆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希望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对明清档案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利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1986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就开放历史档案问题进一步指示:“档案的进一步开放(包括对国外开放),势在必行,这是繁荣我国学术事业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要求,各国的通例我们不能例外。为此,势需大大加强各级档案馆领导、研究、整理、编目、存放、借阅等各个环节人员的政治文化素质,并提高工作效率。现状是绝难适应的。这对于我国长期以来封闭式的档案管理方式是一大改革。因为工作量很大,只能有步骤地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这一指示深刻阐明了开放历史档案的意义和必要性,并对如何做好开放历史档案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成为开放历史档案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1987年8月27日,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同志到上海市档案局视察工作,并作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档案工作就是要为各个单位的建设服务,为文化服务,为科技服务,为各行各业服务。总起来说,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江泽民同志还挥毫题词:“努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改造振兴上海服务。”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国家档案局发出《关于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讲话的通知》,并在其主办的机关刊物《档案工作》1990年第4期重新发表了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通知》指出,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不但对上海市的档案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发展全国的档案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继党中央作出开放历史档案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决策之后,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讲话、题词,进一步阐明和丰富了这一重要决策的内容,为各级档案部门做好这一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档案工作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开放历史档案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所以,1987年9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其上升为体现全国人民意志的法律。全国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在第四章对“档案的利用和公布”作了专门的规定,成为保护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一部重要法律,使包括档案的开放、利用和公布在内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有了法律依据。《档案法》不但规定了社会各界和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而且赋予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和开发档案的职责。《档案法》的颁布实施,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了法律保障,不但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而且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90年10月6日,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视察中央档案馆,并就档案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党的档案工作的指导方针就是要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温家宝同志的讲话为各级国家综合性档案馆的工作特别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一年,胡乔木同志在谈及中央档案馆在城里建设利用部问题时指出,现在要多想想怎么开放档案和方便利用,更好地为各方面利用服务。后来胡乔木同志又给杨尚昆同志写了一封信,专谈中央档案馆在城里建设利用部的问题:“我很赞成在市区成立一个公开的档案馆,设备管理要现代化,使用要方便。档案必须严格保管,但保管的目的还在于使用。”胡乔木同志关于如何做好中央档案馆档案利用工作的一些重要思想,对国家档案局领导以及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如何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5年10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建馆7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分别题词,表示祝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题词是:“历史真迹,东方瑰宝”;国务院总理李鹏的题词是:“石室金匮,源远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的题词是:“金龙柱下寻轨迹,石室灯前著华章”;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题词是:“精心保管,合理利用”。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或充分肯定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或热情歌颂我国档案工作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或深刻揭示档案工作的内容和方向,所有这些题词,都对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内的整个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9年10月,在中央档案馆馆庆4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李瑞环分别作重要题词,表示祝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题词是:“做好档案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的题词是:“珍藏档案存真求实,探索规律鉴往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题词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虽然是针对整个档案工作的,但对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7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王刚同志在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完成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提供全面服务。”王刚同志指出:“我们要紧紧围绕十五大确定的各项战略任务,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努力提供优质服务,为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作出贡献。要提高对开发工作的认识,按照十五大的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提高档案工作对社会的贡献率,提高档案工作地位,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把握大局,根据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重点,进行选题;要动脑筋,想办法,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形式;要加强档案部门之间及档案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联合与协作,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要完善档案开发利用方面的各项法规,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要加强对档案价值和档案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宣传,以引导社会对档案的利用,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社会需求。要改善服务态度和服务手段,注重实际效果,提高档案信息开发的质量和水平。”这是在全国性的档案工作会议上,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领导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讲得最为集中的一次。自此之后,在每年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几乎都要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特别是王刚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以后,作为党中央分管档案工作的负责同志,在每次档案工作会议上,他总是十分强调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

  在2000年1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在讲话中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要围绕中心抓大事。围绕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

  在2001年1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为了更好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要“努力创新档案服务机制”。

  2002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年1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要求档案部门“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档案工作发展的新路子,档案服务领域要有新拓展,”“努力做到小康社会建设覆盖到哪里,档案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小康社会建设需要什么服务,档案部门就努力提供相应的服务。”

  2003年,王刚同志还分别对加强社区档案工作和做好抗击“非典”斗争中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这对拓展档案工作发展领域、进一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近些年来全国性档案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可以看出,王刚同志和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领导同志总是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任务,认真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根据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确定的纲领、目标、任务和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讲话、题词、批示来精心谋划档案工作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不但提出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及其原则,而且深刻阐述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具体指明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途径、方法及其内容。不但指导思想极其明确,而且执行起来可操作性很强。正因为各级档案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指导思想及其方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效益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才获得长足的发展。

  3、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途径、形式及其措施

  综合20多年来的实践,各级档案部门主要采取以下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途径和形式。

  (1)接待查档,提供档案阅览。这是一种传统的被动提供利用档案方式,到目前为止,仍是各级档案部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

  (2)编辑文件汇集,撰写参考资料。为了系统、深层次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各级档案馆编研机构还依据馆藏,编辑文件汇集、史料选编,撰写大事记、年鉴等参考资料,内部或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各级档案部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另一重要途径和形式,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3)编制各种目录,建立检索工具体系。为了充分揭示、报道馆藏内容,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效率,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组织人力,在熟悉馆藏的基础上,编制各种介绍性目录和检索性目录,建立较为完善的检索工具体系。

  (4)依据《档案馆工作通则》,参与编史修志。编史修志是各级方志、党史部门的职责。各级档案部门一方面为其提供重要素材档案资料,另一方面还选派编研人员,直接参加、承担一些重要的编史修志任务。

  (5)依靠馆藏档案优势,参加或开展有关的学术研究。各级档案馆的编研人员还利用收藏、熟悉档案资料的独特优势,参加或开展一定的学术研究。例如,中央档案馆、一史馆、二史馆的研究人员分别参加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明清历史、民国历史的研究,天津、苏州、南京、南通等地的档案编研人员分别开展或参加商会、市民公社和历史名人孙中山、张謇的学术研究。

  以上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途径和形式,是新中国创建档案事业以来,就一直采用的。

进入新时期以来,各级档案部门在发扬过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根据新的形势和社会需求,不断地加强和拓宽这些途径和形式,又创造和开辟了一些新的途径和方式,使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所产生的作用和价值,无论在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是“文革前”所无法比拟的。

  (6)定期公布目录,向社会开放档案。自党中央作出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特别是《档案法》颁布实施以来,向社会开放档案,成为各级档案部门提供利用档案的又一重要途径,使档案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7)举办陈列展览,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00年召开的全国档案馆郑州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档案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各级档案部门开展了以举办各种陈列展览为重要载体和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并以此作为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宣传教育功能,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新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8)建立目录中心,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开发。为了完善我国历史档案信息检索体系,建立或健全馆际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历史档案资料全面、系统性的利用需求,我国从1992年起,开始建立历史档案目录中心工作。经过“八五”以来10多年的努力,分别逐步建立了全国明清、民国、革命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另外,有些地方档案部门还建立地区性档案资料目录中心。

  (9)应用微机存贮和检索档案,建立网站,努力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效率。为了改变手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落后方式,各级档案馆都开展了应用微机存贮、检索档案和建立网站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效率。江苏省档案部门已建成网站62个,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档案馆,如深圳市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在全国率先建成数字化档案馆。

  (10)利用档案资源,拍摄影视作品,撰写专栏文章。近几年来,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充分挖掘馆藏革命历史档案资源,结合重大节庆活动,和有关部门合作,拍摄了《红旗飘飘》、《自从有了共产党》、《共和国脚步》、《新四军》等电视专题片。在此之前,上海市档案局馆根据民主革命时期党中央地下档案库的事迹,编写、拍摄了8集电视连续剧《一号机密》。这些影视作品在中央或地方电视台播出后,都产生了极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另外,上海、江苏、广东、湖南、天津等地档案部门也依据馆藏档案,拍摄电视专题片,或在报刊上开辟专栏,连续刊载利用档案素材撰写的文章。此种通过对馆藏档案资源的深度加工,利用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宣传教育功能,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崭新途径和方式,无论在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11)建立现行文件利用中心,为老百姓查阅“红头文件”提供方便。自2001年深圳市、北京市昌平区、江苏省常熟市先后创建现行可公开文件利用中心以来,经过国家档案局总结推广,现在,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已普遍办起了现行文件利用中心。这是档案服务机制的重大创新,是档案部门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

  (12)档案部门和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合作开发。例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邮电部、中国银行合作开发邮电档案、中国银行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广州、承德、淮安等市地方政府合作开发清宫十三行档案、避暑山庄档案、淮安档案;一些档案馆和影视部门合作开发历史档案等,都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较好的途径和方式。

  为了充分调动档案馆、室的积极性,促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工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还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综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

  (1)编辑《档案利用效益事例选编》,举办档案利用成果展览。为了促进开发利用工作,展示开发利用成果,向社会宣传档案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档案部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成就,各级档案部门根据众多的提供利用档案实例,编辑《档案利用效益事例选编》,广为分发。另外,还举办地区性的利用档案成果展览,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

  (2)开展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评奖活动,并将其制度化。例如,长春市档案局从1993年起,在全市开展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评奖活动,引导各级档案部门更加自觉、主动地狠抓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工作,更好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3)开展“优质服务年”、“档案做贡献,争创效益杯”活动。为了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国50周年,湖北省档案局1999年在全省档案系统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济南市档案局与市城建档案馆围绕全市“管理效益年”,开展了“档案做贡献,争创效益杯”活动。

  (4)建立重大档案编研成果或重大档案利用效果事例上报备案制度。档案信息的编研是较高层次的开发利用工作,为了提高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水平,促进档案馆编研和提供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湖北省档案局、浙江省档案局先后决定在全省建立重大编研成果或重大档案利用效果事例上报备案制度,并对上报备案的编研成果,择优报送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提供利用服务,对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编研成果纳入全省档案学术成果评奖范围,作为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

  (5)制定行政规章,促进科技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于1988年10月,制定、印发了《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暂行办法》,第一次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作出专门规定。这一规定对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具有特别的推动作用。为了正确评价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效果,1994年8月,国家档案局制定印发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所创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的规定》,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所创效益以计量形式表现出来,这对于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评估开发成绩和效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要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档案部门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档案,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向社会开放档案,开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新局面。1980年中央决定开放历史档案以来,我国档案利用工作出现了新局面。档案馆由封闭走向开放。不但开放了建国前历史档案,还对建国以来满30年的档案逐步地、分期分批地开放;除了向机关、团体、学校、研究部门等开放,还向整个社会开放,向港澳台同胞和外国学者开放。总之,在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利益得到切实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档案。这样,就为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创造了条件。这是我国档案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政治民主。

  编研工作发展迅速,编纂出版大量史料。各级档案馆普遍成立编研机构,使档案利用工作由一般地接待利用向着广泛地、系统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方向转变。各级档案部门在向利用者提供档案原件的同时,采取编研出版档案史料的方式,向社会提供经过编辑加工的系统史料汇编、选编。

  充分发挥档案宣传教育功能,档案馆成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级档案馆充分挖掘馆藏资源,选择重要主题和配合重大节庆活动,举办了大量陈列展览,拍摄了一系列影视作品,或在报刊上开辟、发表专栏文章等,档案的宣传教育功能得到极大的发挥。现在,各级档案馆已成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对全社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创办现行文件利用中心,促进政务信息公开。各级档案部门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通过创办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在“党和政府——人民群众”之间搭起了一条便捷的信息通道,不但促进了政务信息公开,为人民群众解决了许多符合政策的有关切身利益的难题,而且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和党风廉政建设。这一做法深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欢迎,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热点。《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新闻媒体都多次报道档案部门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情况。其意义正如2004年6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对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档案部门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情况的报告所作重要批示所指出的:“建立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开展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利用工作,是档案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开设的新的窗口,对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具有积极意义。”

  围绕中心,紧扣主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成效显著。这一时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取得的突出成就,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成效显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经济建设和抗御自然灾害和疾病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农作物产量,确保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质量和按时完成。经过合理开发,科技档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均以成千上万亿元计算。档案信息在抗击长江、黄河、淮河等特大洪涝灾害和非典、禽流感等病害中,都起到了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各级档案部门及时提供了档案信息,使各级领导的决策更加科学正确,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加合理,符合实际。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外交斗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为外交部提供了有关南沙群岛的档案40余件,这些档案是我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的铁证。十世班禅大师圆寂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向中央有关方面提供了1939年至1949年有关班禅转世的历史档案129件近7万字,进一步证明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露了达赖集团背叛祖国、分裂祖国的丑恶嘴脸。许多档案馆公布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罪恶历史档案,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是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的沉重打击。

总结新时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经验。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重要的思想保证。档案部门长期存在着封闭的“重管轻用”的保守思想。随着档案部门自身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党中央开放档案方针的落实,各级档案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开始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上来。此种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永恒主题。档案工作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与我们党的总路线、总方针应该是一致的,就是重心要转移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各级档案部门紧紧把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方向,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中国特色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并将此作为档案工作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永恒主题。

  (3)加强宣传,提高公民档案意识,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档案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向社会报道馆藏档案的内容和成份,宣传档案的作用和价值,特别是大力宣传《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档案管理条例》,增强全社会档案法制观念和档案利用意识,为动员和吸引全社会查阅利用档案,共同参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4)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努力提高开发效率。各级档案馆不仅做好一般情况下常规性的接待查档工作,而且做好对馆藏档案的编辑研究,诸如出版史料、参与编史修志、举办陈列展览、拍摄影视作品等较高层次的开发工作。整个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以各级综合档案馆为主力军,各专业、部门档案馆协同作战,各级各类档案室为“游击队”,活跃在开发战场的第一线。根据文书、科技、专门等不同门类档案和纸质、声像、实物等不同载体形式档案的性质和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展其长,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5)积极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向纵深发展。自深圳市档案局2000年4月试办全国首家文件档案资料服务中心以来,全国已有1000多家档案馆建立了各类文件中心,每天为群众免费提供面对面、电话、网络等查询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以前做梦也看不到的“红头文件”,解决了许多关系切身利益的难题。这是我国档案部门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大举措,使档案信息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使档案馆的社会职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档案馆职能由原来和“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变为“两个中心、两个基地”,即档案资料提供利用中心、可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和档案资料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及其不足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档案信息的旺盛需求。由于各级档案部门思想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解放、更新,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开发手段还比较落后,未完全摆脱传统的手工管理的状况。所以,从总的来讲,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2)还须进一步明确、落实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指导思想。在我们各级档案部门的会议上和文件里,在各种档案刊物的文章中,都十分强调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但在工作实践中,各级档案部门还没有象全党抓经济建设那样,紧紧扭住社会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和档案部门还不能完全满足此种需求这个档案工作的主要矛盾不放,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整个档案工作的中心。也就是说,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比较明确的,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上还没有或未完全地贯彻实行之。一些档案部门或开拓精神不够,封闭保守;或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视开发为“软任务”,存在“一手硬、一手软”即重管理轻开发的局面。

  (3)应用现代科技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工作的进展还不够理想。从数量庞大的档案信息中选取并提供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这是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所无法完全解决的。要解决这一尖锐矛盾,只有将现代科技成果,应用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由于人才、设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总的来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还比较迟缓,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一个“瓶颈”。

  (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组织协调和研究工作还须进一步加强。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指挥部,应充分发挥对所辖行政区域内档案馆、室开发工作的组织协调作用,以形成开发的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拓宽和加深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在档案界,虽然专门研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论著比较多,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还须进一步加强。

  (5)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关心、重视档案工作,将档案事业发展纳入地方文化建设之中。要改变档案资源管理分散的状况,整合档案资源,改善地方综合档案馆的馆藏结构。要加大投入,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所必需的经费,切实改变资金短缺的情况。

  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宽广平台。我们各级档案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意识,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应用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技术,开创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档案工作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出了新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可以说都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息息相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大还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群众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过上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以后,自然就会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新的要求。档案馆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一样,都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是更加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建设,使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开放档案和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的工作,使公民利用档案和及时了解政府各方面政策信息的民主政治权益得到维护和兑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和更加对外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继续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节省利用土地等基本国策,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财税金融等各方面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使经济更加全面协调地发展,国家将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所有这些,都对档案信息提出新的需求,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赋予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2、信息化建设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新影响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基本上是停留在手工管理方式,档案信息的存贮才开始应用计算机,缩微拍摄的比例很小,档案信息的提供主要是利用原件,因而档案信息的处理、传输效率很低,开发利用的效益还不够理想。

传统的开发利用途径和方式显然已落后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形势和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档案信息需求。现在,全球掀起“信息高速公路热”,第二次信息革命已拉开序幕。它将融合现有计算机联网服务,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功能来传递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其服务范围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此种传输社会信息使用的高速度、大容量的公共通信网络,成为现代化信息流通的主干道。

  在我国,也于1993年开始建设以“三金”工程为核心的国家信息网络。“九五”期间又重点抓了九大金字工程建设,并正在加快以光纤电缆为主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建设,积极开发能够把语音、数据、图像信息纳入同一网络传输与交换的新一代宽带通信网络技术,以便为社会提供现代化、高速率、多媒体的通信和信息服务,初步打算用20年时间建成国家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化建设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应用现代高新科技成果,存储、传输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良好保存和开发利用。未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该放在电子计算机网络建设上,以电子计算机网络为中心,首先在馆际之间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开发。另外,档案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要纳入国家信息网络,使档案信息社会化,做到资源共享,快速便当。通过计算机光盘多媒体技术,有机地将声音、图像、文字、照片、图形、动画、音乐等融为一体,使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全方位、多形式、高效益、优质量地传递给利用者,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开创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新局面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需求、新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档案部门努力开创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新局面,以满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们要继续以邓小平同志“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题词为工作指导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创新服务机制,发扬开拓进取精神,积极应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使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执笔人:周彬)